上星期和一位比我年輕幾歲的舊同事(A)吃飯,幾年前,我們都先後離開舊公司,雖然我們不經常見面,不過每次見面都有說不完的話題,每次都傾談到食店打烊才盡興而回,當然這次也不例外。我們除了講到自己的近況和工作情形,也提到社會熱話和對金錢的看法。最後,我發覺雖然我倆是十分投契的好朋友,但如來大家在生活習慣和金錢價值觀方面都有很大的分別,以下是一些例子:
A轉工比較密,多次轉工之間都會去旅行,她現正計劃轉工,並希望辭工後先去日本旅行,回港後才正式求職;而我最近也想轉工,但就要等找到新的工作才敢辭工。
這次見面,A轉了新手提電話,她說零機價,但每個月要繳交400多元服務費;而我的手機用了3年,月費40元,我每次都是手機壞了才會換。
A約人吃飯,每次每人消費動輒300元以上;而若果由我來決定吃飯地點,我就會選擇較實惠的餐廳。
以上的例子,目的並不是比較,而是想說明選擇的重要性。正如A可能選擇享受當前,而忽略了計劃以後,而我則選擇先苦後甜的生活,希望先忍耐後享受(自由)。
後記:A提到與家人同住元朗,她想獨自搬到市區,但沒有經濟能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